透析室感染管制互動指引
依據台灣CDC及腎臟醫學會指引,守護腎友與同仁健康
感控核心概念
為何重要?
本節旨在介紹透析單位感染控制的根本重要性。血液透析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、需建立血管通路及頻繁進出醫療院所,是院內感染的高風險族群。落實感染管制不僅是遵循法規,更是保障病患安全、提升照護品質、保護工作人員的基石。
保護高風險患者
保護醫療人員
提升照護品質
主要遵循指引
-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(Taiwan CDC): 提供全國性傳染病防治及感染管制政策。
- 台灣腎臟醫學會 (TSN): 針對透析醫療訂定臨床實務指引與建議。
- 醫療機構感染管制措施: 各院所依據上述指引所制定的內部作業規範。
標準防護措施
基本原則與手部衛生
標準防護措施是所有照護行為的基礎,其核心精神是將每一位病人的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等均視為具有傳染性。而「手部衛生」是預防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最簡單、有效且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。
洗手五時機
接觸病人前、執行清潔/無菌操作前、暴露病人體液風險後、接觸病人後、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。
🤲 手部衛生
- 濕洗手: 手部有明顯髒汙、沾到血液或體液時,使用肥皂和水搓洗40-60秒。
- 乾洗手: 手部無明顯髒汙時,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搓揉20-30秒。
- 注意: 酒精對困難梭菌(C. difficile)芽孢無效!
🧤 個人防護裝備 (PPE)
- 手套: 接觸血液、體液、黏膜、傷口或執行血管通路穿刺時。
- 口罩: 執行任何透析相關程序時,工作人員與病患均應全程佩戴。
- 隔離衣/防水圍裙: 處理血液、體液可能噴濺時。
- 護目鏡/面罩: 執行穿刺、拔針、管路連接等噴濺風險高的操作時。
篩檢與疫苗
為有效防治B、C型肝炎在透析室的傳播,台灣腎臟醫學會建議對新進透析患者進行完整的篩檢,並對B肝無免疫力的患者及工作人員提供疫苗接種。以下為建議的篩檢流程。
新進透析病人篩檢流程
-
1
入院前/初次透析時
檢測 HBsAg, anti-HBs, anti-HBc, anti-HCV。每月追蹤 ALT。
-
2
B肝易感者 (三項皆陰性)
建議接種B型肝炎疫苗,透析患者可能需高劑量或增加劑次。接種後1-2個月檢測 anti-HBs 確認免疫力。
-
3
定期追蹤
HBsAg陰性者,每3-6個月追蹤一次。anti-HCV陰性但ALT異常者,應加做HCV RNA檢測。
血源性病毒管理
了解B、C型肝炎及HIV病毒的特性與管理重點,是感染管制的關鍵。您可以點擊下方按鈕,查看各病毒的詳細管理措施,並透過雷達圖直觀比較它們的風險維度。
請選擇一個病毒以查看詳細資訊。
血源性病毒風險維度比較
多重抗藥性菌株 (MDRO)
多重抗藥性菌株是透析室的重大威脅。除了標準防護措施外,通常需要執行「接觸性防護措施」,包括將病人安置於隔離區、使用專屬照護設備、並嚴格執行環境清消。以下為台灣常見菌株的管理重點。
MRSA (金黃色葡萄球菌)
主要透過接觸傳播,手部衛生是預防關鍵。一般情況下標準防護措施已足夠,但若有無法覆蓋的傷口或分泌物,則需加強為接觸性防護。
VRE (萬古黴素抗性腸球菌)
可長時間存活於環境。需採接觸性防護,病人應安排於隔離區治療,並使用專用設備 (如血壓計、聽診器)。
CRAB (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)
台灣加護病房與透析室常見菌株,環境抵抗力強。需採最嚴格的接觸性防護,照護人員應穿戴手套與隔離衣,並落實環境清消。
C. difficile (困難梭菌)
常因抗生素使用導致。其芽孢對酒精無效,必須用肥皂和水洗手。環境清消需使用含氯消毒劑。
環境清消
透析環境的清潔與消毒是阻斷傳播鏈的關鍵。應劃分清潔與污染動線,並依據風險等級執行清消作業。
清消重點
-
🖥️
高頻接觸表面
透析機面板、床欄、治療桌等,應於每位病人使用後以適當消毒劑擦拭。
-
🩸
血液或體液溢濺
應立即以含氯消毒劑 (如1:10稀釋漂白水) 進行處理。
-
🗑️
廢棄物處理
感染性廢棄物應以防漏、有蓋容器收集,並依「廢棄物清理法」規定處理。
消毒劑選擇
-
💧
一般環境
可使用 1:100 稀釋漂白水 (500 ppm)。
-
🦠
特殊病原體
如困難梭菌、諾羅病毒,需使用 1:10 稀釋漂白水 (5000 ppm)。